历史系举办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申报论证会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1-18浏览次数:81

(通讯员张少鹏 黄燕强)117日上午8:3012:30,应公司邀请,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何卓恩教授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杨国安教授就老师们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申报工作中碰到的问题举行论证会。此次论证会在文沛楼402举行,会议由学院龚先庆经理主持,分三个层次展开:

首先,龚先庆经理隆重介绍了何卓恩、杨国安两位教授的学术成就以及他们在课题申报方面的丰富经验,希望两位专家就公司老师的项目申报书进行“耳痛的批评”,以利今后提高、完善。

接下来,何卓恩、杨国安两位教授分别就老师们的项目申报书依次展开批评。历史系本次论证会共有十位老师提交了项目申报书,具体情况是:赵炎才教授的“民国奢俭观念的嬗变研究”、郑保国副教授的“新型国际秩序下的亚太格局研究”、项晨光副教授的“《美国之音》与冷战之研究”、覃采萍副教授的“张闻天论党性修养的理论与实践”、张少鹏副教授的“民国学术界对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批判之研究”、田勤耘副教授的“封建、井田制与儒家理想政治模式之构建研究”、董文俊博士的“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反殖民异化思想之研究”、刘海波博士的“清代《史通》学的稀见文献之整理与研究”、尹阳硕博士的“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妇女研究”及黄燕强博士的“晚清民国的经学与子学关系之研究”。何卓恩、杨国安两位教授主要从三个层面解难释疑:其一,申报书的规范问题;其二,申报书所涉内容的学术问题;其三,老师现场提出的疑虑。总的看,十位老师提交的申报书有如下问题值得注意:第一,申报书书写规范还有待细化;第二,项目题目多偏大,学术敏感性和时代敏感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三,项目内容所显示的学术理念有脱离学术前沿之疑,与学界主流对话性不够;第四,项目内容论证不够精细,层次不清,逻辑不明。应该说,参加本次项目论证会的老师都受益匪浅、收获满满。

最后,历史系系主任项晨光副教授代表龚先庆经理及项目申请教师对何卓恩、杨国安两位教授在百忙中抽空莅临学院给予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本次项目申报论证会也圆满结束。

    附件:    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