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举办第一期“南湖史学”系列读书会

来源:yl6809永利发布时间:2024-01-05浏览次数:10

通讯员 徐紫凌 吴菊 摄影 徐紫凌 为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学术理论素养,拓宽阅读视野,促进跨学科交流,我们将开展了多年的史学读书会正式命名为“南湖史学”。20231230日下午,公司在文沛楼402会议室顺利举办了南湖史学系列读书会的第一期活动。本期读书会围绕着魏定熙的《1898-1929的北京大学、知识分子与中国政治文化》展开,由吴雪梅教授主持,尹倩老师和刘拯华老师担任与谈人,优秀员工、公司研究生及校内本科生共同参与。

活动伊始,吴雪梅教授对读书会的目的和流程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向到场参与的师生表示热烈欢迎。

在导读环节中,首先由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2023级博士生赵泽宇对本书内容进行了全面的介绍。赵泽宇指出,此书以北京大学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北京大学从戊戌变法的京师大学堂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性大学的历史进程,将重点放在对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内在张力与后续影响的探究上,并展现了清末民初北京的知识分子群体在新旧交替之间的选择与其对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重塑。

随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21级硕士生钟闻达分享了他的观点,认为作者魏定熙从政治文化的视角,叙述了知识分子在清末民初旧秩序崩坏之后,为恢复自身地位并重建国家而作的各种努力,着重关注北大和中国知识分子在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他认为京师大学堂所代表的既非是与传统的完全决裂,也非仅仅是中国既存教育模式的推陈出新,而是中西制度及思维模式相互碰撞之后的副产物。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2023硕士生穆明亮则从哲学的角度分享了对本书的见解,他认为本书探讨了大学和知识分子在近代社会的形成中起到的作用,在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知识分子也在尝试用现代化的通路去解释自己。同时他也提出对大历史和小历史的看法,认为宏观叙事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2023级硕士生钟华分享了她对该书选取时段的理解,她解释了作者选取1898作为起始时间的原因是此为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的成立时间,选择1929作为截止时间则是因为国民政府建都南京,北京改为北平,同时南京、武昌、广州都设立了国立大学,导致北京大学的地位从此发生了重大转折。

导读环节结束后,莅临现场的与谈老师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刘拯华老师重点谈到了蔡元培任北大董事长期间实行的措施及其影响,蔡元培本希望将北大建成一个具有世界级水准的哲学、科学和人文主义的殿堂,为民族的文化复兴做出贡献,却无意将其变为了政治的温床。北大在五四之后愈发成为了各种政治活动与社会思潮的策源地,北洋政府对北大的介入越来越明显,学生与北洋当局的对抗越来越激烈,学术活动的开展受到了外部力量的极大影响。在学术与政治的冲突中,政治化逐渐压倒了北大的学术本位,北大担负了教育政治化的使命,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蔡元培最终的辞职。

尹倩老师谈到,这本书表面上是在写北大的历史,实际上探讨的是文化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指出这本书的写作视角为研究生同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在很难发掘出新史料的前提下,可以通过转换视角的方式进行创新写作,同时希望同学们在日后的学习中多看书,看好书,以拓宽自己的阅读视野,从新的角度看待原来的历史问题。 

在随后的读书会自由讨论环节,参与读书会的同学各抒己见,场面热烈。法学院研究生吴志鹏用“场域”的概念来解读本书内容,他谈到场域是指一种关系的集合网络,在文中可以指向北大这个具体的物理场所,其中维新派与守旧派的关系、北京大学和政府间的对抗、北大教授文化资本的转化、北大学子进入新闻界等用均可用场域的概念来加以解释。吴志鹏引入社会学“场域”的概念来解读历史文本,对在场同学打开思路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员工高天、杜瀚辰、杨虎辰、王雪梅,马院研究生吴菊,法学院本科生童一年、张树,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谈玉博、韩欣彤,金融学院本科生饶敏慎相继围绕该书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大家相互交流,分享阅读时的困惑与感悟。 

最后,吴雪梅教授做了总结发言,指出参加这次读书会的不仅有历史学专业的学生,也有法学、哲学、政治学、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大家从不同专业的角度去探讨同一本书,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跨学科交流,有益于各位同学在学术研究上拓宽视野,打开思路。同时吴雪梅教授也对“南湖史学”系列给予了期望,希望能开展更多学术活动,以推动公司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发展。